第十四章 问答(3 / 3)

你怎么寻到此处来了?”顾尹沉吟片刻后答道。

“想来也是。”崔轻水点头道,“我也是近日又经尧城,听得一些事才想起顾公的,又恰好途经此地,才贸然来访的。”

“那你来找我有何事?”顾尹问。

“只是代人向公转告一声家中安好罢了,我是说~顾公家中安好,令堂还挂念你近况可好,若是不如意的话可回家中务农。”

“你这厮!”顾尹气愤的一拍桌子站起身来,指着崔轻水的脸道:“莫不是在拿我寻开心?嗯!”

“诶~”住持把顾尹按回座上,劝道:“你着什么急嘛,你且听他说,他之言可有理,我佛自会评判,他拿亲属说事已是下乘,你心已归善,莫要因些胡言而犯戒。”

被这一番劝导,顾尹又坐了下来,三人互相对视一番,崔轻水浅浅笑了一下道:“先人有云:‘人者,阴阳之精也。’又云:‘万物为道一偏,一物为万物一偏。’‘天有其时,地有其财,人有其治。’天时者,气象也,合其而荣;地财者,五行也,合其而长;人治者,法也,合其而昌。

万物皆有性。性,质也。人性之惰,好利而恶害,法性之直,不阿贵不帮亲,是以法治人,有无相生,方为道也。世之万物,未有唯一者,一者不存,故不法者一,不道者百千,不道早已,望君深思。”

言罢,崔轻水举起杯中凉茶一饮而尽,又倒一杯,入口苦涩至极,但回甘绵绵,渐盖过苦涩之味。他早知顾尹不会轻易与他回去,世间之事,皆是如此,错时惧果,俞怕俞错,俞错俞怕,终成大过。此举非因不知,实为人之本性,唯有他者可止。

那一面,顾尹暗自斟酌当如何先骗过崔轻水,未多思虑便答:“我知自身之过,愧疚不已,寝食难安,蒙佛祖点化,从此一心向善,为之散尽家财,我虽伤了一人,可我所助者何止百十,此非我一人之功德,更是那小儿之功德,我非是畏罪而逃,而是恐其不能尽得其功,故而走之,若君擒我,某自不敢反抗,只怜那小儿以命作陪,竟不得果,可叹!”

“是极。”顾尹方言罢,住持便赞到,“冤冤相报何时了,得饶人处且饶人,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,兰因絮果,必有来因,小儿以死换得悟乐之醒,舍一人以济苍生,此为其功德,也解几世因果,施主又何苦相逼,再造苦果呢?”

“不知所谓!”住持语闭,自远方传来一声怒喝,伴着一阵轰隆声,一位人高马大的光头男子直行而来,所过之处无论是花草盆栽,还是屋墙檐瓦,皆不避之,或踏或跨或撞,三两下便奔至三人交谈处,一拍桌子大喝:“谁人胡言诽谤我佛。”

住持听了怒道:“你是何人?怎敢在大放厥词!”

“我之法名鉴空,方才便是你在此宣扬歪理邪说?”那男子约莫三十五六,声如洪钟,怒而应到。

住持听到鉴空二字后脸色一变,再作答时声音便小上许多,道:“鉴空法师闻名已久,非我可比,然悟道不分长幼,老衲方才所言,有何错焉?”

“怎会无错?大错特错!佛曰:‘缘起性空’,世间之事,因果循环,非是你我所定,正合崔公所言:‘万物为道一偏,一物为万物一偏。’若世人皆循道,则无善可言,了我佛之愿,何其快哉。”

“这……”住持欲反驳,又不知从何说起,面前人又是立此寺者,只好一甩袖子,坐下饮茶。顾尹一看他这反应,便知结果,低头不语。

“那便与我走吧。”崔轻水见了,也不言明,顾尹短叹一声,走至他身后。

“阿弥陀佛,我名鉴空。”

“多谢相助,若有闲时,定要来我门做客。”崔轻水抱拳答道,说完便领顾尹御剑归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