惨烈,人员伤亡惨重。
1918年11月11日,协约国和德国在贡比涅森林签署停战协定,当日生效。1919年6月,交战方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正式签署和平条约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重灾难,是二战之前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强、波及面最广的战争。
据记载,为了弥补战时劳动力的不足,1916年,英国战时内阁批准征募华夏劳工,并将劳工部队正式命名为“华夏劳工旅”。
一战期间,英法两国先后招募华夏劳工约14万人。
其中,约10万人隶属英军华夏劳工旅,4万人归法军指挥,另有数百名学生作为翻译。这些华夏劳工主要来自鲁省,也有部分来自辽省、吉省、苏省、赣省、湘省、皖省和甘省等地。
“华夏劳工旅”在欧洲“困苦咸尝,艰辛毕遇”。
按照最初约定,华夏劳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,并不参战。
但事实上,他们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,他们表现优异,在战场修建公路、战壕,维修铁路和坦克,甚至拆除未引爆的炸弹,但凡战争所需,几乎无处不往、无所不为。
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,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、最繁重的工作。
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曾称赞说:“每一位华夏劳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,能忍难忍之苦,工作风雨无阻、冷热不惧,他们善于学习,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,都能应付自如。”
协约国联军总司令、法军元帅福熙也忍不住感慨:“华夏劳工是世界一流的工人!”。
然而,14万华夏劳工中,约2万人埋骨他乡,甚至有的人都没有留下名字,只有工号。
在一战结束后的近百年里,出于被有心或无意掩盖等各种原因,一战华夏劳工的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,他们的经历往往被历史封存,鲜少有人提及。
战争结束前,纪念一战的名画《战争的圣殿》在巴黎公开展出,这幅画描绘了高卢在盟友簇拥下的胜利景象,但因在画作即将完成的1917年米国参战,为了在画中加上米国人,创作者将原画中的华夏劳工旅抹去,换成了米国人。
一战后,英军曾在比利时举行战胜国运动会,虽然华夏劳工受邀参加,但会场却唯独没有代表华夏的旗帜。
此前,在约翰牛近6万座一战纪念碑中,甚至有战马、军犬、鸽子的纪念碑,却没有一处提及华夏劳工。
很多欧洲人甚至不知道华夏劳工曾经参加一战,或者认为不值得研究。
但华侨华人始终没有忘却华夏劳工先辈。
前世1998年,一战停战80周年,在巴黎市政府的支持下,法国华侨华人捐款在巴黎竖立了一个纪念碑,以彰显十几万华夏劳工在一战时作出的贡献。
同年,高卢政府把代表军人最高荣誉的“荣誉军团骑士勋章”授给当时还在世的两位参加过一战的老中国劳工。
2017年11月11日,30多名华人在伦敦唐宁街前的阵亡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环,这是约翰牛首次在正式活动中纪念参与一战的华夏劳工。
之后,第四频道电视台播出纪录片《英国被忘却的军队》。
不仅展示了部分有关一战中国劳工的信件、日记和文件,还从华夏劳工后代和历史学家的口中追忆这段未被记录的历史。
此外,约翰牛侨社还为一战华夏劳工设计纪念碑,制作完成纪录片《华夏劳工:一战中不可忘却的面孔》。
2018年8月,英女王代表、梅西塞德荣誉军官Mark Bndell 在纪念一战华夏劳工捐躯纪念仪式上表示:“我们不应遗忘这些华夏劳工。”
时代的车轮不停转,华夏劳工的故事永流传。
14万一战华夏劳工的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