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伯虎忙续上,不敢再给林瀚絮叨了:“不敢!可在士子中集社,定期印发一本时令册解读政令,也允许士子投稿发阐,取其优者登录,社中学子负责向民间宣讲官府政令,如此则上下通畅,再也不虞从中作梗。”
“这不就是把邸报开放一部分出来,再结个民间的社子传扬嘛,老夫看可行。”
林瀚是老官僚,门清。
这是朱厚照跟唐伯虎商议过的事情,无锡的印社除了印书,还可以承载这项功能。
出旬刊,通过旬刊来拉人头,当然也利用这个办法组建信息网,天玄卫就有了用武之地。
反正这年头的读书人也爱发议论,莫谈国事是不可能的。
与其让他们在乡里当书呆子,不如引导一下,给他们一个组织,这样不但能拉拢一批思想开明的读书人,还能给士绅下眼药。
有知识有文化的童生秀才是一块阵地,不去占就被士绅占了去。
总会有一些骨头硬的读书人跟士绅谈不到一块,而这部分人培养好了就是预备役官员,也能成长为干才。
朱厚照可以出来总结一下了,直接定了调:“集社就称日月社,这本时令册就叫《千百度》吧,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朝廷无法与人间烟火对接,曲高和寡,补上这一节,也能聪明耳目。”
【叮,君臣离心,昏庸度+10】
还有一截没说,朱厚照打算发钱发钱推广日月社,以就稿费的形式,进一步可以用民情反馈的办法。
这样日月社就成了一个遍布大明的新闻机构,能及时地传播朱厚照的意图。
这些社员,虽然不是记者,却也发挥着记者的功能。
有他们在,开民智上传下达就变成轻松了不少。
不说林瀚也猜出来了,还大嘴巴往外喷:“稿子的润笔还能贴补学业,好,很好,如此能一清士林之风,免得那些铜臭味沾染了进来。”
咂摸完了,林瀚的老毛病又犯了:“陛下,此事大善,为什么不由朝廷出面来办呢?”
唐伯虎想糊弄过去,迭声道:“日月堂也在陛下的掌握之下,皇家与朝廷是一样的。”
朱厚照却没那么多顾忌,而是直接点明:“林参议,不好听的话官员们愿意往上递稿子吗?”
林瀚:“……”。
还是马一龙帮老爷子化解了尴尬:“林爷爷,告状不能当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