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4、南朝午门开(2 / 2)

杨守阯是同一批。

还得再犁一轮地:“国子监司业罗钦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,河南巡抚陶琰兼任南京都察院都御使,凤淮巡察御使王守仁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使,署神机营督,淮南巡盐御使湛若水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使,仍署淮盐巡察。”

最后,老梆子们得安排:“前南京吏部尚书林瀚、前南京兵部尚书何鉴、前南京户部尚书高铨、前南京右都御使张鼐、前南京国子监祭酒章懋一体致仕,拜为朝廷参议,赐太子太保。”

都是经过商量的结果,这几个老梆子后来全得罪了刘瑾,下狱的下狱,罚粟的罚粟,朝廷赐的品级还要收回。

何鉴还是林瀚之外最积极的,张文冕的举人冠就是他摘的,不跑等着别人来算账?

高铨也不差,他带头顶刘瑾的钱粮政策,还被下狱了。

左右要受难,还不如提高待遇给年表人让路,朱厚照也方便保全他们的老骨头,让他们获得理想实现的满足,还可以捎带手恶心刘瑾一把。

这么一来,南京朝堂等于从上到下全洗了一遍。

【叮,买官鬻爵,昏庸度+10】

还有一些小喽啰也升官了的,但朱厚照怕刺激到这些南京官员,就暂时将圣旨压下不宣,让自己的亲信低调就任。

比如王廷相和王尚絧就混了个南京工部郎中,其实也不比罗钦顺的祭酒低多少,但看起来就隐蔽多了。

原本还想把蔡清勾来的,可人家不干,嫌当官工资太低,现在他在淮安带着一群监生干活不要太爽。

没办法,林俊还在丁忧,也没有威胁蔡清的筹码,江西的把柄只能用一次,次次都拿它说事,蔡清也会摆烂的。

不影响,等刘春、费宏和朱希周来了就补齐了,一个两状元一探花,就算是斗地主也挺大。

尤其是朱希周,那是朱厚照的铁杆,四十岁就当上了尚书,大礼议为了给恩主孝宗正名,五十出头就致仕,死都不当嘉靖的官,这样的人才一定得重用。

圣旨读完,官员们也没有议论的心情了,天翻地覆,忐忑不安。

没事,各部老上司带回,再做做思想工作,谈好了的,扶上马得送一程,朱厚照给老臣们优待,他们也要帮继任者接好班。

这个大朝会,就这么一杆子轰动到底了。

有后遗症,南京官员里的少壮派不服气,其中以工部郎中李承勋和刑部员外郎余祐、刑部主事魏校挑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