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0、再加个盖子(1 / 2)

杨廷和跟杨慎起冲突也是因此,朱厚照等于绝了杨家的上进之路。

所以刚才杨慎也不是真为难,是为了提条件,好攒足阵容朝老爹开炮。

调杨慎回来搞这事朱厚照经过了深思熟虑,如果让湛若水来揭这个盖,就过了明面,没有操作的空间。

很多人其实不一定是真贪,或者有许多理由,乡愿、同僚、师门同年、宗室戚属,各种各样。

连陶谐、杨守阯这样的朱厚照都能放过,何况他列出清单上的知名人士。

黄珂就属于这一种,有能力有才干,但也有小尾巴。

他就是淮盐巨贾的保护伞,盐商中有一家黄姓的大贾就是靠着黄珂做起来的。

朱厚照从史书里将黄珂甄别了出来,觉得一棍子打死有些可惜,便让杨慎从“百忙”中抽身,试着看能不能抢救一下黄珂。

万一杨慎跟黄家八岁的黄毛丫头对盘呢?可以考虑养成,蜀中四大才女哦。

免得这俩以后成为怨偶,一个离家不归,对了,那是嘉靖的错,一个守巢苦等,一辈子就耽误了。

杨慎破家而出,第一任王安人就没了影,朱厚照打算暗渡陈仓给他补上。

不从明面上着手,真查出来了,只要黄珂退脏投诚,朱厚照还可以控制一批扬州盐商,从盐商内部开口子。

小票额盐引想推广,如果能摈除盐商中的阻力,要省事不少。

所以查案不一定就是开盖子,甚至查完了还得再加一个盖子,能为我所用的就留下,不听话的就割掉。

而且朱厚照也打算培养几个入眼合用年纪小的心腹,让杨慎来带领他们最合适。

杨廷和的谋算很实用,找一批跟朱厚照一般年纪人一起成长,能长期信任和使用。

不过杨廷和的目的不纯,只为士绅阶层着想,而不是以朱厚照为出发点。

朱厚照正好可以将杨廷和的盘算一锅端了。

所以他又给了杨慎两份清单,一份是杨慎亲叔叔杨廷仪的,另一份是太常少卿张志淳。

任职兵部待郎的杨廷仪可不少贪,而且是真贪。

杨廷仪不仅在兵部钱粮上下手,也在老家与蜀王府合流,侵占了不少土地。

后来四川的盐户暴乱还冲击过杨家,杨慎的这个宝贝叔叔留下了太多手尾,不仅与蕃王有一腿,后来还投靠了刘瑾,也是杨廷和投靠张太后的动因。

另一份清单针对的是杨慎童年好友张含老爹。

张志淳,第一个向刘瑾重贿求员的人,帮刘瑾立下了贪赎卖官的规矩,由吏部朗中升太常少卿。

朱厚照给周惠畴写了封信,就弄清楚到了太常寺有哪些门道可以搂钱,张志淳花了这么大代价求官,没理由往里倒贴,一定要赚回来。

京里的事不是主线,朱厚照要搞清楚的是张志淳买官的两万两银子打哪来。

张家是金齿司的军籍,从张志淳父亲开始发迹,在云南保山建学兴善,很有名声。

张志淳考上进士后一直在吏部任事,从文选司主事干到郎中,不搞清楚张志淳怎么贪的,朱厚照睡不着。

现在轮到杨慎睡不着了。

一键三连,全是跟杨慎沾边的脏事,师尊还让他看着办,真够郁闷。

哪能看着办,只能出死力住死里办。

朱厚照要捂盖子的意向杨慎明白,可以杨慎的理解,师尊这是给他面子和余地,做起事来却没了余地,不然过了不师尊的法眼。

杨慎也招来几个师弟师侄开小会统一意见,就一个态度,干丫的。

这还不算,杨慎还给与自己结社的小伙伴写信了:“陛下予余大任,兄台顾乎?”

翻译一下:“皇帝给了咱重任,是不是兄弟?是兄弟就砍我,划掉,和我一起砍人,来不来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