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桩库,历代周王都一脉相承。
朱橚后来转行去学医了,还颇有建树,弄出了本名扬天下的《救荒本草》。
他的子孙有诗人,有学修道的,有做生意的,有当道学先生研究四书五经的,都伪装得挺好。
也就朱安潢这一代不争气,内斗露出了大破绽,让朱厚照顺藤摸瓜挖到了根子,这才将王彰给暴露出来。
又是一个为了拿政绩不择手段的例证呀,还两边忽悠。
怪不得不见正史呢,这么能干而睿智的大臣,怎么可能青史着墨不多呢?一定是有原因的。
或许是为君王讳,也许后头朱棣也回过味来了,但碍于动刀兵确实很麻烦,周王府也交出护卫没了威胁,便就作罢了。
但王彰的官也当到头了,终其一生都止步于右都御使,也不是年纪到了致仕,而是当了十几年,历两任皇帝,就是升不上去,一直做到死。
很正常啊,谁当领导也害怕这样的手下,顶多是用而不升,放到不那么要害的地方去,累死他!
其人其事在实录里面没有,还是王鏊在他的《守溪笔记》里记述了一段,后来被冯梦龙引用。
不过王彰是明朝唯一一个任官自己本乡本土的巡抚,开封水灾他也领命赈济,还为此罢免了一百多官员。
那就说明他能力确实很强,不用了可惜,用了又不放心。
朱厚照打算有空问问王师傅从哪里扒出来这些秘辛的,没准还有故事。
但可以确定,这又是一个乡愿的典范。
问题不在于王彰没原则地照顾自己的家乡,而在于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,那么大的周王府摆在开封地面上,朱棣竟然因为没有亲来就被瞒住了,这才是最令人悚然的事情。
朱棣都算得上一代雄主了,竟然也无法逃避被手下蒙混的坑,那么稍微歪一点的皇帝就彻底地耳聋目盲了。
这才是朱厚照要警醒的,假作真时真亦假,无为有时有还无,这些官场上的所谓箴言,真实得很,比之眼前的这座煤山亦不承多让。
王琼就有了见地:“陛下,各地通报上来的信息真是一成都不能信,宁王府的反意已经很露骨了。”
朱厚照点头:“但朕却要放纵他们,不让危机埋下去,一枚火蒺藜在那,由咱们来点跟由别人来点不一样,自己点知道什么时候爆炸,别人来点就寝食难安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