局面,适逢朱厚照给了他一个出气的借口,刘瑾当然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。
然后山东巡抚的事打开了刘瑾的思路,何不将太监弄到巡抚的位置上去。
这是天方夜谭,可有一个迂回曲折的路子可以异曲同功。
巡抚的权柄很大,在一省之地只要不违犯皇命律法,皆可一言而决。
如果能将这个权柄拢在手里,那办事就没那么多制肘了。
织造弄不好,不就是地方官员阳奉阴违只出声不出力嘛。
这些地方官员,奉献倒也不小气,可他们将手里的权柄看得比天大,轻易不好动用。
所以刘瑾觉得虽然很多官员投靠了他,可支使起来却总隔了一层,这又朝廷那又朝廷,总拿着朝廷当盾牌。
如果没有了巡抚,取而代之以镇守太监又不同了,这些个外派的镇守太监就只能听刘瑾的招呼,那使唤起来就像亦步亦趋的老狗,别提多顺心。
能做到吗?其实也没那么难。
一个地方的权力,都集中在三个人身上,巡抚、总兵和镇守太监。
巡抚管政,总兵掌武,镇守太监则为宫里的贡奉奔忙。
如果巡抚出缺,总兵是不能越权的,只有镇守太监的身份比较模糊,可以操作。
镇守太监代表着皇命啊,有这层掩饰,接管巡抚的权柄不就水到渠成了么。
朱厚照正在享受夏雨荷投喂莲子羹,猛然闻耳朵里就响了,叮,太监乱政,昏庸度+10
刘瑾把玩着下巴的假须,不断地琢磨着,心机一动,向张文冕询问道:“你可知道应天巡抚艾璞的状况?他是弘治十八年外放出京的。”
刘瑾的跳跃太大,张文冕一下子反应不过来。
但张文冕马上就咬牙切齿了,他跟艾璞不熟,但对方化成灰张文冕都记得。
张文冕的举人功名就毁在了艾璞手上,当时被革功名是经过艾璞审核的,有机会扳回来,张文冕也托了熟人,但艾璞公事公办,支持了素不往来的官员。
所以张文冕就记恨上了,他切磨着艾璞的名字,眼中有利芒:“艾璞于弘治十八年升任光寺卿,没多久就外放苏松巡抚,正好就是王赞和崔杲二位太监经营织造的地方。”
后面这一段就是纯纯的上眼药,就是给刘瑾点醒,王赞和崔杲的事情没办好,艾璞的功劳最大,他在苏松官也最大嘛。